当前位置:首页 > 厦门文化 > 正文

厦门各村历史文化,厦门各村历史文化介绍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厦门各村历史文化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厦门各村历史文化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有人说福州话是闽语正宗,厦漳泉是福州莆田移民过去的,为什么厦漳泉不讲福州话而讲闽南话呢?
  2. 举族南迁是怎么回事?

有人说福州话是闽语正宗,厦漳泉是福州莆田移民过去的,为什么厦漳泉不讲福州话而讲闽南话呢?

先有福州建州(今南平),再有泉州漳州,这是没错的。但是语言为什么差别这么大?个人这样认为:

1.闽北是越闽土话+河洛汉音融合的产物,闽南是中原官话为主的产物。福州早于泉州,当地古属越国,很多语言自身带有越国的腔调。但是中原人口的迁徙为主又是从浙江江西进来的,所以福州话本身经过最早期的融合。而闽南语众所周知,是从西晋时期***大举南迁开始的,那时候当地没什么土著,所以***以宗族等结构形式进入以后,河洛官方语言基本保留。

厦门各村历史文化,厦门各村历史文化介绍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2.交通不便导致语言变化不大,所以长期以来,两地方言各自存在,融合度较低,呈现不一样的面貌。

3.海上丝路为闽南带来语言融合,但福州没有

这个题目是个伪命题。什么福州、莆田人迁往厦漳泉?简直本末倒置。我是福清人,可是祖先来自南安,始祖是唐代随陈元光入闽到漳州的“府兵队正”方子重(后封昭德将军)。福清县城以西大多数乡村的主流方言曾经是闽南语,渔溪、音西、宏路等镇街至今仍通行闽南语。福州东岳寺旁边的庙后村方氏,也是260多年前从闽南迁来的。总之出题者缺乏历史知识。

厦门各村历史文化,厦门各村历史文化介绍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如果说正宗闽语,应该以现在影响力范围来算,先是泉州港影响再来是漳州月港的远洋航海经商移民,后来台湾闽南语歌曲,厦门成为特区更让闽南语全国闻名,现在网上搜索闽南语都知道是福建台湾方言,就如网上谈起爱拼才会赢都知道是一首很出名闽南语歌曲,

闽语,其实本不存在,这是一百多年来语言学家在不断比对、探索和调查之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极其笼统的概念。

之所以有闽语之称,并不是福建内部方言的统一性。

福建省内方言冗杂,彼此之间差异甚大无法互相交流,但放之全国,与粤语、吴语、湘语、官话和客家话比起来,这种省内的差异又显得没那么重要,于是,为了凑数成十大方言,硬生生多出了闽语这一以省为界的分类(之前的七大方言、八大方言,闽语是以闽南和闽北两个分支独立存在的)。

厦门各村历史文化,厦门各村历史文化介绍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或许,这是方言研究的进步,确实,福建省内除了客家话之外,基本上都是表亲关系,比如国内少见的“厝(cuo)”、“鼎”都是闽语各方言的通用字。

如今,有人把福建闽语分成六大子方言,如闽北话、闽中话、闽东话、莆仙话、闽南话、龙岩话,这种分法是照顾到市级及沟通难易程度而定的,有一定道理,但其内部还可以求同存异重新划分。

闽中话是闽北、闽东、闽南等三支闽语与客家话杂糅的缓冲期,各有各自的特点在其中,可以不必将之独列,尽管它有着鲜明的个性。

龙岩话,按理说是闽南话和客家话的过渡,但事实上,正因为龙岩的存在早于客家形成和其特殊性,它却是地道的闽南语成员,是漳州话偏山的代表音,也可排除。

莆仙话,在福建是绝对的特殊存在,从语法结构上看它的底层基础和闽南话基本一致,只是发音有差异,因莆仙的前身兴化军早在北宋初年便已独立。

莆仙文化千百年来一直是独立自主发展的,故而人们愿意将它独立考虑,不过从根本上说,莆仙话就是闽南和闽东的过渡,但带有极强的个性,互不归属。

因此闽语的真正独立分支事实上就是闽北、闽东和闽南三支而已。

而以闽语正宗论,只在这三支中,只不过闽语太特殊,风云际会,很难能有千年屹立不倒的地位稳固。

以圭海君的正宗认知,一在正源,二在延续,三在影响。

举族南迁是怎么回事?

举族南迁本是身就是个伪命题。

何为“举族”,其最早出自唐代元结的诗《与瀼溪邻里》,“昔年苦逆乱,举族来南奔”,能达到举族,应包含老***孺至少三代。

南方各民系常常提及自己的祖先最早源自衣冠南渡,这本身并没有太多问题,但如果都是举族南迁,则可能要多加疑问了。

衣冠南渡,源自西晋末年永嘉之乱,后续但凡南迁的浪潮无不是***更替,战火波及,在如此紧急时局,举族迁移自然可以理解,只是拖家带口,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或许才是主流,加上一路盗寇肆虐,能苟全的又能有多少。

因而在举族离乡之后,往往出现的是家人分离、疾病缠身等变故,若想一路飘摇从河南顺利到达福建、广东和江西则是难上加难。

因而,我们看到西晋与东晋的演变,士族们更多的是落脚在更近些的长三角,从而形成了王谢大家的局面,这才是真正的举族南迁成功的案例。

而对于闽粤赣三省,因山路崎岖,举族实在是难上加难,如果有,我更相信是和平年代的走马上任。

从目前只言片语了解到的信息看,闽南各村社姓氏的开基祖,在来源上往往是孓然一身开创基业,有的养鸭为生(如厦门灌口铁山、杏林西亭、海沧钟山等),有的是从军后落户(如开漳将校、开闽兵将等),有的是战乱逃亡,反而鲜少有举家搬迁的,极少的案例如同安石姓从同安搬到杏林高浦,刘姓从东孚迁入同安县城等短距离者。

当然,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举族的可能,有些人真的很顽强,运气也很好。

如漳州漳浦石榴镇,2002年考古发现了一批规模尚可的东晋墓葬群,并对其中的五座进行发掘,发现了大量中原地区的铜镜、铁剑和陶壶等,如此规模的中原文物和家族聚居墓葬,也说明了这是举族南迁的一支幸存者,然而他们毕竟是少数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厦门各村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厦门各村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